学校主页
English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 正文
我校成功举办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2025年年会暨共同体视域下的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5-09-01 17:47  来源:    浏览

2025年8月30日,由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主办、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承办的“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2025年年会暨共同体视域下的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会。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白艳红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李伟昉教授致开幕词,开幕式由外语学院院长黄辉辉教授主持,社科处处长肖开红教授参会。开幕式前,白艳红亲切会见了与会专家。

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黄辉辉隆重介绍了参会领导与专家,并对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国内专家学者以及学校领导对本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外语学院黄辉辉教授主持开幕式

副校长白艳红教授致欢迎词。她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与发展成就,以及外语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及蓬勃的发展势头。她强调,本次研讨会以“共同体视域下的外国文学研究”为主题,正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举措,体现了学术回应现实、理论观照人文的深远意义。她相信,本次研讨会必将为拓展外国文学研究、增强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力注入新动能,也为我校外语学科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机遇。

副校长白艳红教授致欢迎辞

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李伟昉教授致开幕词。他首先代表学会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河南工业大学及会务团队致以诚挚感谢。他提出三点学术希望:一是要立足中国立场,构建中国特色外国文学研究体系;二是要加强数字人文技术融合,提升研究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三是要瞄准国际前沿,持续拓宽跨学科研究边界。

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致开幕词

本次研讨会共有十二位知名专家进行主旨发言,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就《数智时代文学活动基本样态、认知特征及其哲学基础的新建》展开讨论。他指出,在当今新的文学活动时代,人工智能与人合谋的文学活动已成为主流趋势,文学本身在生活与文学、情感与理性、真实与虚构和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表现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崭新特征。这些新的特征的认知基础来自于对传统哲学主客观论,造就了“二元对立学说”以及简单因果论的颠覆,使“存在”和“意识”、此者与他者之间的混杂性呈现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从而形成了与数智时代认知相适应的新的哲学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作主旨发言

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重庆大学特聘教授方维规以《作为“新世界文学”的移民文学》为题做主旨发言。他认为,移民文学超越了民族背景与地域特色,记录了全球化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体验,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生存挑战。这既关注普遍性又重视差异性,并且在多语言内容和叙事结构上有不少创新,同时将移民文学放在新世界文学范畴内,既彰显民族特质,又具有国际视野。

重庆大学特聘教授方维规作主旨发言

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彭青龙在题为《数字时代外国文学研究的科技转向?》的主旨发言中指出,文明多样性根植于生物多样性,既是自然基础的馈赠,也是人类认知与改造世界的结晶。随着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科技革命深刻推动了文明多样性的发展。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我们需宏观把握信息、数字与宇宙文明的内涵,微观探究科技对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影响。量子力学等突破正在重塑人文研究范式,数字人文等跨学科实践将进一步揭示文明发展的本质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彭青龙作主旨发言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宋炳辉以《比较文学视野与外国文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刍议》为题做主旨发言。他提出外国文学作为一门以他者为对象的学科,如何展开“自主”知识体系的讨论这一问题。回溯外国文学学科的本土发生,他认为采用比较文学的视野与方法是一个较为切近的路径。他重点分析了我国外国文学的跨文化视野、翻译的过滤与衍生、理论的旅行及其跨文化运用、本土文化经验的参与这四个维度与路径,认为这些都是可以展开的问题域。

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宋炳辉作主旨发言

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在题为《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反思与能动性转向》的主旨发言中指出,文学始终肩负着再现历史、回应现实与预测未来的使命。然而,现有文学理论往往将文学视为被阐释的客体,致使文学的主体性被遮蔽。他呼吁推动文学研究的“能动性转向”,强调文学不应只是被研究的对象,更应成为主动介入现实、参与世界建构的力量,并积极影响其他学科,从而回应“文学为什么重要”这一根本之问。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尚必武作主旨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另类共同体”——评〈共同体与现代主义主体新论〉的范式突破》。他聚焦于《共同体与现代主义主体新论》一书的学术研究范式突破,提出现代主义小说中存在“另类共同体”主题,挑战了传统以“向内转”为核心的研究范式。他认为现代主义个体在传统共同体瓦解后,开始了对差异性、独一性和有限性的“否定共同体”的追寻。并通过分析伍尔夫、乔伊斯、康拉德等作家作品,揭示个体与传统共同体及另类共同体之间的张力与辩证关系,拓宽了现代主义研究的理论视野与阐释空间。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作主旨发言

国家级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以《文学传播互鉴要建立在平视基础之上》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新时代新的世界文化秩序形成,需要重新思考文明互鉴和文化多样性等深层问题,他建议摒弃和摆脱歧视和仰视等方式,以平视眼光和心态进行文化沟通与传播,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互鉴,构建文化共同体和世界文化新秩序。

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山西大学特聘教授曾艳兵就《“现代”百年与百年“现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展开讨论。他指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亦有百年历史,现在是时候对现代主义的价值和意义、局限和问题、功与过、得与失认真进行反思和重审。他指出,在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应保持中国学者的立场和观点。对百年现代主义文学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再研究对于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也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山西大学特聘教授曾艳兵作主旨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张磊教授发表题为《聆听二十世纪人类之歌的“方式”》的学术报告。他深入解读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音乐小说《奥菲奥》,认为该作品堪称新世纪以来西方最重要的音乐小说,以百科全书式的方式全面展现了20世纪西方古典音乐的复杂音景。报告重点分析了小说中的“惊听”“乱听”与“狂听”等聆听方式,揭示了从“我听故我在”到“我写故我在”的哲学转变,为音乐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中国政法大学张磊教授作主旨发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俊武教授以《英国旅行文学与乌托邦共同体追求传统》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英国旅行文学中的乌托邦书写绝非单纯的理想空间建构,而是对现实共同体结构的批判与重塑。他以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航海地理寓言、弗朗西斯·培根《新大西岛》的海洋科研乌托邦、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现代乌托邦》的横跨地理与时间的旅行设定为分析对象,探讨了旅行叙事在回应时代理想与社会焦虑中的政治和伦理意义,叩问人类共存的可能性边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俊武教授作主旨发言

河南大学高继海教授以《爱尔兰的历史与现状》为题目作主旨发言。他以爱尔兰文学为基点,漫谈了爱尔兰的国土面积、人口分布和经济状况、资源和气候,详细阐述了北爱尔兰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展望了爱尔兰的发展前景。

河南大学高继海教授作主旨发言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李伟昉教授以《17世纪英国莎评奠基期伦理道德批评的贡献》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17世纪是莎士比亚批评的奠基期,这一高起点的奠基期成为莎士比亚走向世界经典作家的重要发端。本·琼生和德莱登为17世纪英国莎评提供的极具价值的批评文献,成为后世莎评无法绕开的重要话题和批评范式。诗性正义的伦理道德批评是最能彰显莎评奠基期的重要贡献之一,值得再审视、再评估。

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作主旨发言

本次研讨会共设置六个分论坛进行汇报、讨论和点评。

六个分论坛研讨会现场

闭幕式由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大学陈会亮教授主持。

河南大学陈会亮教授主持闭幕式

闭幕式上,分论坛主持人依次对分论坛研讨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

各分论坛主持人进行总结汇报

李伟昉教授致闭幕词。他表示,本次会议汇聚了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全国该领域的学者和师生提供了高层次交流平台,堪称一场学术盛宴。他希望以本届年会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学术创新活力,推动我国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不断涌现更多高质量、有影响的优秀成果。

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致闭幕词

本次研讨会在热烈而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将助力推动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有机融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贡献学术智慧,并为建构中国自主的学术话语体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的动力。(撰稿:孟令维  摄影:郑帅  审校:王晓东 沈国荣  审核:王云涛 黄辉辉)

本次研讨会合影留念